“一年没出险,保费反倒贵了。”今年以来新能源车主频频反映的这一矛盾,有望得到化解。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监管部门关于新能源车的改革举措已在路上。金融监管总局近日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就扩大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险的自主定价权、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等在业内征求意见。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正式落地后,将缓解新能源车险投保贵、个别车主投保难等社会关切问题。
自主定价空间扩大“好车主”有望享受好价格
回应新能源车主保费贵等诉求,是《通知》出台的初衷,也是其核心内容。
为推动新能源车险保费更加合理化,《通知》推出了两项举措:一是定期测算并适时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行业纯风险保费,优化新车型的定价标准;二是将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扩大至[0.5-1.5],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能力。
业内专家表示,上述两项举措,一方面要求行业对新能源车型进行更精准的风险定价,一方面给予保险公司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两项举措将合力推动新能源车险定价精准提升,最终形成车型风险更低、车主驾驶行为更好、出险更低的新能源汽车享受更低的新能源车险价格。
“新能源车险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兼职网约车使用新能源车,这些车辆行驶频率高、出险率也较高,从而推高了整体新能源车的保费价格。”一位车险专家告诉记者,《通知》扩大自主定价系数后,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这些高风险车辆的情况灵活定价,为普通家用新能源车主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实现风险与价格的更加合理、精准匹配。
《通知》还充分考虑到了新能源网约车对保险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丰富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为兼职网约车使用的新能源车提供更全面的保险保障。
此外,由于个别新能源车辆的出险率过高、维修费用昂贵,导致保险公司不愿承保,也给这部分车主带来了投保难题。随着《通知》的实施,这一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通知》要求建立新能源车险兜底保障机制,即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的兜底保障机制,有效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题,确保愿保者得到保障。
关键在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
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良好销售势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1.8%。在新能源汽车覆盖面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却面临“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两难境地。业内人士介绍,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险价格相对较高,并且今年确实有些车主面临保费上涨。这是因为新能源车的出险率过高以及维修成本增加,导致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面临亏损。
综合成本率是险企用于评判财产险业务是否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指标,100%即为保持盈亏平衡,高于100%则意味着承保经营亏损。根据同业交流信息,2023年车险新增保单的综合成本率基本超过100%,其中新能源车指标更差,亏损更大。
新能源车险出现承保经营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出险率过高。 据悉,某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在2023年发现,他们旗下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是传统燃油车的两倍。这意味着,仅考虑这一因素,新能源车的保险费用必须是燃油车的两倍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新能源车面临着较大的损失风险。
此外,维修成本也是导致新能源车保险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行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不完善,面临着配件供应链不成熟、维修方案不透明等问题,这导致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维修价格方面缺乏话语权,从而使成本居高不下。为解决这一问题,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需要进行协商谈判,将维修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否则最终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
监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一份通知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能力,支持行业进行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方面的研究,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同时,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方面的建议,促进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
本文转载自: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