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联席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1日至14日,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26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2%。在这段时间里,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达到了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2020年,我国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渗透率指的是什么?新能源车是否将取代燃油车?让我们透过下文一探究竟。
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的变化:
根据该协会的乘用车市场联席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1日至14日,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26万辆,同比增长32%。在这段时间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0.39%。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历了长达1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渗透率超过1%的突破。
尽管在2016年到2019年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提升至5%,但传统燃油车仍然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而2020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明确制定了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
随后,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1年突破了14%,2022年达到了27%,2023年更是超过了33%。
专家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相关产业链也将得到蓬勃发展,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以及充电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渗透率超过50%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汽车渗透率?渗透率首次超过50%,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聆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的分析。
我很高兴成为您的文章改写助手。让我来帮您优化内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渗透率指的是新能源车在整体乘用车销量中的占比,反映了新能源车在市场中的份额。当渗透率达到30%或50%时,意味着新能源车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成长阶段,甚至相对成熟阶段,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指标。
他认为,新能源车取代传统燃油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源于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追求,因为传统燃油车属于一次能源产品,而新能源车则可以利用二次能源,因此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一种转型方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当前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50%,意味着消费者日益认可新能源车。此外,新能源车产品的性价比已经达到了主流消费者的接受水平,证实了新能源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可以预见,未来新能源车将成为消费主流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遇 “逆风”
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亮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从第一辆新能源车下线到1000万辆用了15年,而第二个1000万辆只用了17个月,2024年上半年中国将迎来第3000万辆的下线。
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而这其中,有120.3万辆是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77.6%。可以说,每4辆出口汽车中,有近1辆是新能源汽车。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出海,“新航道”上,有些国家选择的不是寻求合作共赢,而是制造“逆风”。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在没有欧盟产业申请的情况下,自行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不到半年时间,欧盟委员会再次表示,于3月7日开始,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海关登记,为期9个月。
为了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也积极采取行动。最近,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了编号为DS623的争端案。截至3月26日,中国就美国《通胀削减法》中涉及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措施向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发起了磋商。
中方的立场是,美方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环保”为名,颁布了《通胀削减法》及其实施细则。这些法规要求在使用美国等特定地区产品时享受补贴,导致了歧视性的补贴政策,严重扭曲了公平竞争,也严重干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违反了相关的世贸规定。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中方提起诉讼旨在捍卫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益,维护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平竞争环境,以及坚定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决维护新能源汽车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据报道,中国在WTO提起诉讼时详细列举了美国的争议性措施。其中包括提及美国于2022年8月16日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一补贴措施。根据官方估计,该法案提供的气候相关补贴价值达到3930亿美元,而其他独立研究则认为这些补贴的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
与中国提供具体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国家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最近,彭博社的报道也指出,相关数据分析并不支持在新兴产业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的论断。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并未有助于解决实质性问题。正如彭博社4月3日的报道指出,美国在过去十年采取了钢铁保护主义措施,但并未阻止金属制造业岗位减少,反而增加了其他领域的成本,降低了行业的竞争力。如果类似政策应用于新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