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数量达到了120.3万辆,同比增长了77.6%。而在2024年的1月至3月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为30.7万辆,同比增长了23.8%。总的来看,新能源汽车出口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中不可或缺的“新三样”产品之一,对于优化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国际化,体现了中国在产业绿色转型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方面的重要成果,也符合了全球经济朝着绿色、低碳、高效方向转型的趋势。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着来自传统和新型贸易壁垒等多重风险。因此,商务部等9个部

《意见》涵盖了六大类,共18项细分政策措施,重点包括企业综合能力提升及产业环境保障优化等。例如,在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健全国际物流体系、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项细分措施。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转向重视多方协同推进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信号之一。

未来几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拓展国际市场并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期。

针对此问题,必须充分借助相关政策,妥善解决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在全球减排政策和绿色消费潮流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外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短期内都有望上升,这也将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总体而言,各国对本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政策支持可能影响到公平贸易环境。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产品出口为主,但很少有厂商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本土化布局,这可能会增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所面临的贸易壁垒和成本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际贸易规定和标准考验。例如,欧盟将在2024年7月开始实施《新电池法案》,要求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的碳足迹,并规定到2027年7月必须达到相关的碳足迹限制要求。

这些措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欧盟市场经营将构成新的挑战。如果相关车企不能迅速完善汽车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和合规管理,将影响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欧盟市场的出口。

此外,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体验更具吸引力,国内市场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如何将中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充电和换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推向国际市场,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某些关键领域仍存在明显不足,比如智能汽车芯片及智能系统等高阶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过高,这要求相关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新思路和新模式推进更稳定的国际合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卢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