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成为热议的新能源车辆,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悉,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各监管机构、财产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征求意见。这一举措旨在深化车险综合改革,促进新能源车险的成本效益提升。

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焦点问题: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将在0.5至1.5之间,以增强保险公司的定价自主能力。同时,进一步强调了纯风险保费在新能源车险定价中的作用,并要求动态优化调整基准费率。此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网约车等商业用途,也明确表示将承保,并计划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以解决投保难的问题。此外,还提出了对保险公司提升经营新能源车险水平的要求。

以下是该《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01

自主定价范围: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5至1.5,动态调整基准费率

在此之前,2023年1

可以看到,强调纯风险保费定价的思路一以贯之:

充分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和调整的常态化机制。支持行业根据市场实际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并适时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行业纯风险保费,优化新车型的定价标准,提升定价精准度。

02

明确承保新能源网约车,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解决投保难题

新能源车险承保难的背后是财险公司的亏损,不仅新能源车险整体赔付呈现极大幅度的增长,并且赔付率远高于燃油车,而且对于个体公司来讲,要想盈利也有很多路要走,比如中国太保此前在业绩会上披露,新能源汽车出险率高达30%,远超燃油车的19%,以致于太保产险的新能源车险成本超过100%。

除开新能源车的制造方式和物理特点

在这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厂商不断创新迭代。保险公司很难迅速掌控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因此,要做好新能源经营,必须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本次《征求意见稿》也明确了提升方向:

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能力。支持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研究,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优化建议,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

新能源汽车快速车型迭代,导致新车型数量众多且影响力大。然而,由于上市时间较短、数据积累不充分,保险公司在分析定价因子时缺乏有力数据支撑。因此,做好新能源车险经营需要加强技术运用:

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鼓励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财产险发展思路已转向风险减量。虽然新能源车险是保险公司的一大经营难点,但从2023年数据来看,新能源车险增长空间巨大。未来必定是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例如,中国人保新能源车险2023年保费收入126.3亿元,同比增长54.7%,高于整体车险增速的5.5%。本次《征求意见稿》中,监管也鼓励行业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提供优质服务:

探索新能源汽车风险减量服务创新。鼓励行业经营主体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持续完善服务体系。

在电池检测、充电桩服务、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备安装、车队托管和安全驾驶服务等方面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健全新能源车险业务生态。

04

不晚于6月1日实施,各财险公司合理设定自主定价系数均值和手续费率上限。

对于实施时间和要求,《征求意见稿》也予以明确:

各监管局应根据辖区内车险市场情况,稳妥确定辖区内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实施时间和自主定价系数的回溯监管标准,并向金融监管总局备案,实施时间原则上不晚于2024年6月1日。

各监管局要积极主动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各财产保险公司合理设定各地区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均值和手续费率上限,并持续做好市场监测,确保辖区市场平稳运行。

同时,对不同单位的职责分工也进行了详细安排:

保险业协会要制定并发布新能源车“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的示范条款,研究制定关于高风险新能源车兜底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