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人掀桌子,有人下桌子,有一些跨国车企集团放慢电动化脚步,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变成中国的独角戏。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近日的这一番表述,道出了开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遭遇的困境:欧美纷纷启动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并调整推迟电动化目标,而国内市场则面临一轮又一轮的价格竞争。

在全球聚光灯下,初露锋芒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如何突破阻碍“逆风”而上,继续星辰大海的征途?

欧美电动化“踩刹车”

继去年10月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欧盟委员会今年3月对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的海关登记,意在将来对相关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美国政府近期亦表态,考虑限制中国智能汽车和相关零部件进口。

此前一段时间,欧美陆续从排放、禁燃、补贴政策方面对汽车电动化踩“刹车”。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3月下旬发布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相较此前标准,新规实际上将原定目标“打了折”,2027年全年车辆制造商所销售的汽车平均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52克/英里放宽至170克/英里,2032年排放量由82克/英里放宽至85克/英里,并不再强制企业制造纯电动汽车。

外媒报道称,欧盟正考虑推迟2035年禁止燃油车的政策。德国此前已取消2024年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法国、荷兰等国家均

政策和供给的调整直接影响了需求。电动汽车风向标企业特斯拉日前发布了一季度产销数据:生产43.3万辆,交付38.7万辆,交付同比大降8.3%,环比降幅超20%,交付数据回落至2022年下半年水平,表现远低于市场预期。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也出现疲态。来自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自2020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下降,降幅达25%。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发布数据称,德国3月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同比下降28.9%,市场占有率从上年同期的18.3%降至11.9%。

种种迹象不禁引发业界担忧,欧美是否因电动化“玩”不过中国,开始“掀桌子”换打法,试图拖住势头正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扩张步伐,甚至让中国变成电动化“孤岛”?

转型浪潮不可逆转

欧美缘何对电动化“踩刹车”?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告诉记者,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并非我国在技术方面已遥遥领先,欧美车企同样可以做出这样的技术,但无法做到“中国速度”和“中国价格”,其新能源动力总成成本相较燃油车差距非常大,直接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一旦遇上销量掣肘,这些企业难以按照原有计划推进电动化。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此前对记者表示,在拆解比亚迪海豹车型后发现,与可对标的同类车型相比,比亚迪海豹比大众汽车欧洲生产的可比车型成本低35%左右。除了中国生产的要素成本以外,供应链的垂直整合、高度的集成、持续迭代的技术,是中国电动车能取得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

“海外老牌车企并非放弃电动化,而是过于激进的禁燃油车政策,叠加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及价格战对电动汽车行业产生定价压力,短期对海外车企盈利产生巨大压力,且电动化当前过度依赖中国锂电供应链。”光大证券研报称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欧美地区电动化进程的短期放缓主要受到产品成本较高、竞争力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欧美地区对电动化的发展仍将持续。眼下虽然进展放缓,但长期的绿色转型方向并未改变,其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仍然是确定的。

“目前一些欧美汽车巨头纷纷宣布推迟电动化进程,但我们相信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不会有所改变。”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达了这样的判断。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中国市场,新生事物的变革速度和效率都快于国外。当前,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我们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

蔚来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家企业都会根据竞争态势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战略决策。近两年,传统燃油车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强劲,而电动车目前处于投入

在这些国家,目前电动车的价格、性能比不上燃油车,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但欧美车企依然面临排放法规要求,车企会想方设法,以降低价格或增加配置的方式将更多的电动汽车投入市场。

建立共赢思维

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内“卷”外“困”的新环境?

李斌说,若没有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中国汽车产业的表现会更好。但面对各种壁垒,也要讲“入乡随俗”。“如果我们想进入全球市场,必须具备对接各个国家、各个区域法规、产品定义、服务网络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

的确,我国汽车产业对贸易战比较陌生,有相当多的功课要补,应建立常态化贸易应对体系,通过多种手段,推动贸易关系缓和,减低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

有专家表示,面对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如何让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实现全球化经营是关键。汽车涉及很多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需要建立共赢思维。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