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观察显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并未达到过剩状态,反而存在着巨大的未开发潜力。一些国家和地区未经充分证实即采取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贸易限制措施,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WTO的国际贸易规定,还可能严重干扰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损害全球消费者的权益。
过剩产能通常指实际产能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供给过剩。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通常以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为标准。然而,由于产能利用率受产业组织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竞争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行业的情况各异,因此上述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并不绝对。为了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必须结合产业特点、全球市场分工以及实际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角度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不仅未出现过剩,而且远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据报道,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万辆,较去年增长了35.4%。尽管如此,主要国家的市场平均渗透率仅为16%。国际能源署的估算显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
近期,中国的小米汽车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公司推出的首款车型小米SU7上市当天就吸引了近9万台的大量订单,企业产能远远跟不上需求,这一情况凸显了市场的火爆。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质疑: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各大厂商都在全力以赴,这不就是过剩的表现吗?但实际上,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并不意味着产能过剩。反过来看,如果市场真的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那小米汽车又何必冒险进入这个领域呢?这恰恰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吸引着一批批新兴车企蜂拥而入。
讨论气候变化时,有人认为新能源产能尚不足;但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则指责其“产能过剩”。有专家指出,这种“双重标准”的言论只有一个目的,即打击中国新经济增长引擎,将光伏产品、新能源车、锂电池等对西方利益构成影响的产业归入对华贸易壁垒的范畴,以保护本国产业。
近年来,欧美对中国新能源行业的产能和补贴问题十分关注,实际上与欧美相关行业企业转型不力等因素有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欧美在新能源发展上不如中国迅速。他们担心,如果让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将难以迎头赶上。因此,他们不惜损害自身声誉,大肆“污名化”中国新能源产业。
实际上,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未达到过剩阶段,也不是依靠补贴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和持续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技术驱动、完善的产供应链体系以及市场充分竞争,连续多年实现了全球第一的产销规模。这不仅推动了产业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还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生产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欧美仍在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以美国为例,根据其《通胀削减法案》,符合特定条件的电动车补贴高达7500美元。尽管这有助于推动美国的清洁能源转型,但由于其具有歧视性质,因此备受争议,甚至遭到欧盟、日本和韩国的强烈抨击。
汽车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行业,其健康发展依赖于全球产业链的紧密合作。然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强行推行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贸易限制措施,这不仅违背了WTO的国际贸易规则,还可能严重扰乱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损害全球消费者的利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还将延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