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发布通知称,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海关登记,并考虑对相关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与此同时,英国和美国也准备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或国家安全风险调查。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面临着“逆风”,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一些国家以“公平竞争”和“国家安全”为名进行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

近期,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绝非仅靠补贴支撑,而是源自供应链完整度和产业聚集度的高度、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迅速推动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也在推动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中国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先发优势正在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这是2023年10月11日拍摄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景。新华社发供应链完整 产业聚集度高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十多年居全球首位。这一优势体现在新能源产业上,就是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契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的汽车产业集群布局。

国内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的地区,基本上都形成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了由整车企业带动、配套先进智能网联产业链以及优越产业政策环境的产业生态。

在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布局全面,形成了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造车新势力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6大整车企业、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聚集。整车企业愿意落户合肥,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当地产业链和汽车产业关联性非常强,拥有较强显示屏、芯片、人工智能、电池等相关产品生产能力。比如,合肥的芯片、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迅猛,去年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00家,集成电路产值超过500亿元。

动力电池是江苏省常州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竞争力最强的一环。常州市政府提供的信息显示,如果把动力电池产业链拆解为32个主要环节,常州聚集了其中31个,产业链完整程度接近97%。从正负极、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常州有30多家全国乃至全球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和聚集,以及充电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2022年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生产量突破了1000万辆,到了2023年7月更是达到了2000万辆。从第一辆到第1000万辆的生产历程耗时27年;而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仅用了17个月。

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洪表示,决定研发工时数和质量的最终因素是人,而中国是应用型研发人才最丰富的地方。“如果我们要研究一款电机,需要投入10万小时的工时,我们所研发的单工时成本与西方相比存在数倍差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正逐渐向中国集聚。”

2023年,德国大众集团选择在合肥设立其除德国总部外的最大研发中心。近年来,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持续加大布局,成立整车制造基地、设立独资研发公司,并建设电池系统工厂,致力于将合肥打造成除德国之外的新能源汽车先进生产、研发和创新中心。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大众正在全面融入中国的产业生态。“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中,高速发展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瑞士《新苏黎世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

2023年10月9日,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内的总装生产线在拍摄中。图片由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规模庞大,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同比增长了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1.6%。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近65%。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冠军。

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多样化的用车环境,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不断迭代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不论是价格几万元的代步车,还是价格几十万元的主流“国民车”,各种级别的新能源汽车都有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汽车智能化和新技术,许多汽车制造商都选择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

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对传统动力总成如发动机、变速器等的技术要求降低,转而需要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技术以及相关的零部件和充换电基础设施,汽车行业正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与西方传统汽车制造商相比,中国汽车制造商具有包袱轻、顾虑少、反应快等优势。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不断的进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拥有技术‘鱼塘’,里面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当市场需要

在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人们于2月28日在公交总站登上一辆比亚迪电动公交车。新华社发(摄影:哈比索·姆卡贝拉)。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助力全球汽车业的转型进程。

凭借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积累的科技创新和优质品质,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备受欢迎。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洲环保组织“运输和环境组织”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预计2024年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将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制造,较去年的19.5%有所增加。该研究还指出,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将占据11%的份额,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0%。该组织政策总监茱莉娅·波利斯卡诺娃表示:“长期来看,关税并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汽车制造商。”

最近,德国《经济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芯片制裁——我们不应效仿美国》的评论文章,强调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指出其常常扭曲市场关系,代价高昂且无效。

欧洲新车评价规程秘书长米希尔·范拉廷根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取得的成就直接关系到其在技术创新、安全性、环保和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进步。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表示,英国消费者对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英国市场持开放态度。更多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英国市场将对消费者和汽车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电动汽车价格的下降,并推动了行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