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于3月底正式推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再次掀起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轩然大波。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之一,中国正在加速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新兴力量的涌现与老牌品牌的淘汰交织在一起。
多位车企高管和业内专家认为,面对新的市场格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当前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化水平、完善产业链布局、加速形成规模效应,以“科技”为引领,确保在行业的“下半场”保持“快速前进”,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
车企: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阶段
3月28日晚,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其最低配置车型售价21.59万元,最高配置车型售价29.99万元,为已经激烈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新车相继上市,比亚迪、吉利、小鹏、长安、五菱等诸多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调低品牌售价,降价幅度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其中,比亚迪更是将其两款车型的最低售价降至7.98万元,开启了“电比油便宜”的新阶段。
相关 在过去的传统汽车时代,许多企业经历了竞争激烈的洗牌,幸存了下来。如今,随着汽车行业步入新能源时代,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我们必须积极而正确地迎接这一挑战。
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指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已接近国内总销量的一半,当前正处于油电交接的阶段,各车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价格竞争。
“我认为,眼下的价格战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商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未来汽车企业的发展必然要回归到价值创造的层面,为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更优质的功能体验。”李斌表示。
比亚迪的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则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步入激烈的淘汰赛阶段。“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经过了20年的培育和发展,如今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调整期,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起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
产业要“驶向未来”必须正视三大挑战。
预计到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辆的渗透率将达到31.5%,仅用了四年时间就从5%增长到超过30%。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估计,到2024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0%。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接受程度逐步提升,市场也在加速进行“洗牌”和整合。一些车企如高合汽车、威马汽车等陷入僵局,而小米汽车则大张旗鼓地进军造车市场。这个行业就像是一半在海水中,一半在火焰里。在“价格战”背后,多重因素交织着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多国纷纷调整电动汽车的补贴标准,并提高进口新能源汽车的门槛,这给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路带来了“逆风”。
其次,在一些关键领域,技术仍有待突破。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在最近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公开表示,国内仍需要加强对车用芯片、基础软件等方面的攻关,同时新能源汽车在低温适应性、安全性和充电便利性等方面仍需持续提升。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然而,尽管产品种类繁多,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
具体数据显示,2023年有超过400款新能源汽车在售,但平均每月销量仅为1500辆。而能够盈利的乘用车品牌仅有少数,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尚需努力。“新能源汽车的高成本问题尚未解决,规模效应尚未显现,这是我们在保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示。
为推动新基建,巩固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布局,巩固并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通过多方面努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旧换新”近期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话题。
随着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我国汽车市场也由“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和增量并重的时代”,以旧换新潜能巨大。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将深入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同时推动汽车数据共享,建立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平台,加快活跃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
“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交易存在障碍,主要是没有建立检测和估价系统权威体系,争取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估价检测系统尽快上线运营。”盛秋平说。
针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可能引起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单忠德表示,政府部门将完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生态,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快推动电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出台,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引导传统汽车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渠道优势和开放合作加快转型,严厉打击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他说。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加速跑”,需要在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等层面“久久为功”。
根据住建部门数据,2023年我国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设了85万个停车位,今年将再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挖存量、拓增量、促共享,增加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