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新能源汽车车主反映,尽管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但购买车险时却遭遇了保费大幅上涨甚至被拒保的情况,因此被称为被保险公司割“韭菜”。然而,保险公司也面临着“新能源车险越做越亏”的困境。
新能源汽车投保出现“车主感到昂贵、保险公司亏损”的现象并不复杂。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装配了电池和大量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导致维修和保养成本和难度增加。如果采用了车身一体化压铸工艺,修复车身的难度将更大,必然导致理赔难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保有率并不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2041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6.07%。
新能源汽车相关维修、定损等环节的成本,无法拥有像传统燃油车那样的规模化效益,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费标准来尽量维持收益。
应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发布两年多来,保险机构积极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在保障新能源汽车车主权益、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也要看到,虽然专属条款突出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构造特征,涵盖了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但在市场实际承保过程中,还是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各类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承保需求。
问题在于,当前新能源汽车车险定价机制,沿用的仍是传统车险定价方式。要看到,与传统燃油车保险标的不同,新能源汽车重塑了产业生态,车主差异与驾驶行为风险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获取。而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风控模型及定价理赔都是基于传统业务形成的。如果保险机构对待这些风险的办法,仍然停留在原来简单的条款、价格、手续费、退款折扣上,就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投保的个性化需求,“就像拿着旧地图,根本找不到新大陆”。因此,破解当前新能源汽车投保“两难”,还得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寻求解题新思路。
首先,可以创新新能源汽车车险定价机制。新能源汽车拥有大量的驾驶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定价至关重要。因此,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帮助消除驾驶行为数据的障碍,为保险公司创新和完善风险评估模型提供基础支持,实现保费精准定价。
其次,可以放开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传统车险的价格是根据车型、车主年龄等信息计算得出的,无法区分车主之间的差异。通过试点并推广UBI车险,根据车辆的使用时间、里程和驾驶行为实时情况实现个性化定价,有助于保险公司控制整体赔付率。显然,这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家庭自用车和网约车之间的车险纠纷。
其次,鼓励汽车制造企业跨界参与保险业务。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拥有丰富的车辆数据和驾驶数据,无论是对车辆风险还是驾驶员风险的评估,都可以更准确。此外,汽车制造商已经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因此在现有体系内增加销售保险和处理保险理赔的业务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同时,自行经营保险业务可以直接接触客户,避开中间环节,提供更便捷的维修理赔服务。因此,汽车制造商参与车险领域可以丰富保险产品形式,使新能源汽车保险摆脱车主“买贵卖便宜”的困境。
此外,还需要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维护成本。例如,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车辆的可维修性和易保养性,从而降低维护成本,为合理控制保费创造更多空间。
科学合理的保费机制不仅关乎现有车主的权益,也影响更多潜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新的保费计算模式的建立以及维护成本的降低,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保险的“两难”现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