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物业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4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根据《广州日报》4月3日的报道。

电动汽车充电桩这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类型最丰富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然而,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仍然存在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服务不平衡、运营不规范等问题。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达到了2041万辆,累计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了859.6万台。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相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未跟上发展的步伐。

这些数据背后实际上都反映了当前电动汽车“车多桩少”的问题。

从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促进消费增长和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这一举措应该尽早实施。

这次发布的《规定》从解决居民小区这个“最后一公里”充电难题入手,填补了各地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法规空白。《规定》共有19条内容,内容紧凑而实用,不仅梳理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法。

在充电桩建设方面,必须注意解决“安全难题”才能顺利进入小区。目前,一些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存在着管线不足、电力设施老化、供电不足等问题。如果重新铺设线路或改造电力设施,不仅成本高,而且存在用电安全隐患。因此,《规定》强调了安全责任,明确规定了充电设施所有权人、企业、政府部门等在安全维护、安全检测、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责任。 。

第二个障碍是与物业有关。根据媒体报道,物业公司通常成为充电桩进入小区的主要阻碍,业主安装私人充电桩被物业拦截的案例并不少见。背后的原因很容易理解,由于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等因素的限制,许多物业公司出于避免麻烦的考虑,缺乏推动安装充电桩的动力。因此,《规定》特别强调,物业服务人员应当与申请人、供电企业、充电设施施工单位合作进行现场勘查、用电安装、施工建设等工作,并设立了争议解决机制。有了物业服务人员的支持和配合,相信充电设施将更容易进入小区,推动力也将更加强劲。

第三个障碍是与电力有关。

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必须要为业主预留充足电容量、提供足够的“粮草”支持。《规定》明确,供电企业需负责充电设施用电报装和电力增容等服务,并且要提前摸查、收集用电需求,做好规划布点信息公示工作。联动运营企业谋划充电桩容量问题,无疑会为充电桩“落地”小区提前扫清障碍。当然,在具体落实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主体协调配合,摸索出一套统建统营、契合实际的方案。

关关难过关关过。大家一起加把劲、行动起来,打通家门口充电“最后一米”,必定会把便利出行这张网织得更细更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强力“续航”。(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