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正朝着新能源转型的方向迈进,其先发优势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业转型的推动力量。作为传统燃油车的起源地,欧洲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转型步伐较为缓慢,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产品、先进技术和完善产业链为汽车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探索全球化之路也将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标志。
法国:“电池谷”期待中国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
法国北部上法兰西大区正在建设的“电池谷”备受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参与引起了广泛关注。接受采访的法国汽车公司高管、地方招商机构和相关学者表示,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真正的领先地位,法国业界期待与其合作,共同受益。
“电池谷”从法国敦刻尔克延伸至杜埃,总长约100公里。在“电池谷”中部的吕茨,中国敏实集团与法国雷诺集团合资投资的两条电池盒生产线已于2023年开始投产。雷诺吕茨工厂经理让-吕克·布瓦告诉记者,仅不到三个月便完成了生产线的安装,合资公司正加紧为雷诺新款电动车生产电池盒。
生产现场,60多台焊接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工作。布瓦介绍说,电池盒必须具备密封、散热和高精度等功能,中国合作伙伴拥有多年的产品和工艺经验以及专有技术,雷诺与其合作避免了从零开始。敏实在法国建厂还能承接其他汽车集团的订单。“这一合资项目的成功将成为雷诺开展其他合作项目的典范。”
雷诺计划从2025年开始每年在法国本土生产40万辆电动汽车。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提出,到2027年法国实现电动汽车年产量100万辆,2030年达到200万辆,2035年新车100%为电动汽车的目标。为此,法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上法兰西大区已全面启动汽车行业的电气化转型。
自2018年起,上法兰西大区就提出了“电池谷”计划,近三年来已有4家超级工厂落户,总产能超过100千兆瓦时电池电量。ACC电池厂由斯泰兰蒂斯集团、道达尔能源和梅赛德斯-奔驰合资建立并投产,此外,一家法国初创企业和两家由中国企业投资的电池厂正在建设中。
法国北部投资促进局首席执行官扬·皮托莱告诉记者,杜埃的远景动力电池厂即将投产,台湾辉能计划在敦刻尔克投
“皮托莱说。
在他看来,上法兰西大区已经是法国电动车行业的电池中心产区,未来希望进一步扩大地域范围,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宽项目类型,最终成为全欧洲范围内强大且重要的电池生态系统,与德国、中东欧国家等地同样充满活力的同类生态系统互补共存。
上法兰西大区走上电动化转型之路,也是法国再工业化的象征。上法兰西大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区,自19世纪以来就见证了大量采矿、冶金、纺织和汽车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历衰败以来,失业率高企,民众不满情绪高涨。随着“电池谷”的发展,当地民众看到新希望。
位于吕茨附近的贝蒂讷市市长奥利维耶·加凯尔告诉记者,在电气化转型的引导下,当地企业开始思考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材料供应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既是根本性的经济问题,也可帮助我们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因为经济振兴会让家庭安顿、让下一代拥有未来。”
据皮托莱介绍,上法兰西大区40多家培训机构、学校和培训中心已组成联盟,为电池生态系统培训未来员工。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去年获得教育部门许可,增设工程师学院,专为“未来更加电气化的世界培养工程师”。
阿尔多瓦大学副校长加布里埃尔·韦吕告诉记者,他支持学生到敏实雷诺合资厂实习,希望法国建成更多新工厂,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当今技术的现实维度。“法国汽车业曾长期领先,但是在向电动车转型时晚了一步,因此需要其他国家帮助它迎头赶上。”(记者 刘芳 张百慧 法国吕茨报道)
英国:中英汽车业紧密合作发力新趋势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日前接受记者专访 霍斯表示,合作增进了两国交流,分享了共同课题下各自的创新方案,“英国汽车行业和学术界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中国品牌也在英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谈到英国电动汽车的普及情况,霍斯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普通消费者缺乏购买电动汽车的动力。一方面,与性能类似的燃油车相比,英国电动汽车的价格相对昂贵;另一方面,除伦敦等发达地区以外,英国公共充电设施数量仍然太少。英国议会环境与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显示,目前英国所有汽车中,电动汽车仅占3%左右的份额。霍斯表示,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正在与英国政府讨论,试图为私人消费者提供税收减免,并呼吁加快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形成一个“适应所有人驾驶模式的解决方案”,让人们在工作、逛街、娱乐时都可以随时为车辆充电。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英国汽车领域公共和私人投资达237亿英镑。霍斯认为,创纪录的投资额是对英国汽车业的一笔“大规模的信任票”,很好地为英国未来几年从燃油车转向电动汽车做好了准备。(记者 赵修知 赵小娜 伦敦报道)挪威:中国新能源汽车刷新“能见度”挪威公路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挪威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或氢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占比82.4%,比2022年增加3.1个百分点,再创新高,继续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挪威业内人士指出,在利好政策推动下,全球多地新能源汽车企业纷至沓来。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挪威市场还面临不少挑战,在规避风险的同时需尽快补齐短板。激励政策吸引全球新能源车2016年,挪威在全球率先提出2025年在新车市场全面淘汰燃油车、实现新能源汽车占比100%的目标。近年来,挪威陆续出台一系列举措,从销售、行驶、停车、充电等各个环节为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提供优惠措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降低机动车的温室气体排放。据挪威交通管理局介绍,相关优惠措施包括:挪威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可以免除相当于车价10%的购置税和25%的增值税;在收费公路上可以享受50%折扣或完全免费;在许多城市拥有可以免费停车、使用公交专用道等“特权”。与此同时,挪威政府还提供资金,对企业和个人安装充电桩进行补贴。此外,在公共采购层面,挪威各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大开绿灯。比如,首都奥斯陆原计划2025年年底前在公共交通领域实现“零排放”,将所有公交车全部换成新能源汽车;通过努力,该市在2023年年底就实现了
中国驻挪威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陈文林介绍,目前有近10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登陆挪威,销量最好的是沃尔沃、极星、名爵等有欧洲“血统”的中资品牌,红旗、蔚来、小鹏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也在逐步增加。他认为,与德法等一些欧盟国家不同,挪威没有本土车企,且在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与中国一致,这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挪威市场获得平等竞争机会创造了条件。
中国车企仍面临诸多挑战
多位受访者表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挪威的“能见度”不低,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是中国车企要想打开挪威市场还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