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新腾势N7于3月25日在济南工厂正式亮相,标志着比亚迪成为首个生产达到7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汽车品牌,再次刷新了纪录。

一则消息引发了人们对济南的关注:为什么选择济南,比亚迪做了怎样的考量?济南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做对了什么?

本月初,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大力深化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透露,今年将新建1.6万个充电桩和200座公共充换电站,释放出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积极信号。

今年初,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频繁受益于利好政策:《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优化以济南、青岛市为核心的“两核引领、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基地;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新目标,计划今年济南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以上。

以40万辆以上产量、千亿级产业基地为目标展望济南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可谓潜力无限、实力强劲、优势突出。

(二)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济南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就天时而言。济南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体系完备。雄厚的科技实力和扎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为新能源车产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迎来了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强省会战略加持的历史机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蒸蒸日上。

当前,济南都市圈高起点谋划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高效落地,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57.4亿元,同比增长6.1%,强省会发展的势能不断聚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足。

就地利而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环渤海经济圈、西通中原经济区,是黄河下游地区唯一特大城市,是促进黄河流域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战略枢纽。如今,“海陆空”全面发力的济南更加顺畅地连接世界、通达四海,各类发展要素在立体交通网络中加速流

今年,济南将围绕着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展开工作。从国际、国内、省会、市域、中心城区5个方面出发,重点关注铁路、公路、机场、水运、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枢纽场站以及“交通+”融合发展等9个领域。通过不断提升交通通达能力,进一步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更好、更快地实现集聚和流动。

在人和论。近年来,济南在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努力可见一斑。专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济南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至至关重要的位置,被评为高质量发展的十大标杆城市、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以及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崛起、创新动力的增强以及人才的涌入,济南的城市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从拿地到投产不到1年的时间;吉利济南基地仅用了18个月就完成了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比原定工期缩短一半,展现出济南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的速度。以人才为例,济南举办了首届“海右人才节”,推出了人才政策升级版“双30条”(2024版),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69万,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一个细节证实了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济南市统计局解读“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创‘十三五’以来历史新高,位列全国GDP万亿级城市前列”时,特别强调去年重卡市场的复苏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明显利好因素。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济南汽车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133.3%,带动了全市规上工业增长7.7个百分点。比亚迪、吉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加快投产、释放产能,为增量贡献形成了新动力,其中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就突破了24万辆。

在消费方面,济南同样具有巨大潜力。2022年,济南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幅达87.5%,地区零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4.1亿元。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83.3%,占济南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为10.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6.9万辆,济南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这些数据非常引人注目。

供需兴旺、产业链完善,这成为济南新能源车产业的两大显著特点。

在谈到济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时,有几家企业不可忽视。

去年8月9日,比亚迪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正式下线了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制造企业。自从与济南合作以来,比亚迪不断加大在济南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落地起步区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是起步区投资规模最大、示范引领最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之一,全部建成后年产15万辆整车以及电动总成和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此外,除了起步区项目之外,比亚迪还在济南高新区布局了半导体项目以及弗迪动力电池项目,助力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补链强链。

与此同时,另一新能源汽车巨头吉利也在济南抢先布局。位于高新区的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总投资112亿元,计划年产纯电动乘用车10万辆。该项目采用吉利集团最先进的车电分离技术,可同时满足SUV、轿车等不同车型的轮换生产,将成为济南新能源乘用车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在新能源车细分领域,济南本土企业中国重汽集团正持续发力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产品主要覆盖城市公交、通勤、环卫专用车等。而早在2020年,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首台车辆下线,黄河重卡就有了“新能源芯”。

另外,位于莱芜的豪驰智能汽车生产的全球首款快递小哥“专车”橙仕汽车自上市以来,持续位列电车资源mini车型top1,已行销10多个国家和国内170多个城市。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整车生产“链主”企业带动下,济南新能源车上下游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如今的济南,已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加速形成涵盖动力电池、家庭轿车、客车、卡车以及零部件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

(五)

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无限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2.9万辆,同比增长78.8%。这一快速增长的销售数字背后,彰显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具备的活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许多城市已经积极布局。例如,深圳依托比亚迪、欣旺达等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早早地开始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另外,上海作为特斯拉和上汽集团等重要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所在地,不仅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增长,消费市场也表现出强劲的态势。除此之外,西安、合肥、长沙、常州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济南必须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断在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做好产业发展的后续规划。

展望未来,济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得到了省级支持,还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高标准的发展“任务书”。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在济南、青岛设立新能源汽车两个基地。这意味着,山东将济南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济南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济南将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明确了具体目标,包括到2025年,全市将吸引5家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企业、10家以上的关键零部件企业,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达到25万辆,销售比例达到40%,公交、出租等公共领域新增及更新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比例达到80%。

通过规划布局,产业链完善,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生力量,实现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来源: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