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北理想品牌新能源车主表示,自己的车辆一年行驶里程不超过3万公里,从未注册过顺风车。去年在4S店购车时购买的保险费用为4200元,由于一年内没有出险,期望今年的保费会有所降低。然而,他发现大多数保险公司要么不提供电动车投保,要么要求续保原保险公司,结果导致今年的保费比去年增加了两千多元。

新能源车主在购车时享受了优惠,但在今年续保车险时却遇到了困扰。未出险的情况下保费上涨,出过险则面临无法出单、核保失败被“拒保”的问题,成为全国各地、各种车型新能源车主共同面临的“痛点”。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保险行业内部获悉,险企在承保新能源汽车时面临着成本增加、业务亏损等难题,尤其是在去年出行量同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和赔付率进一步上升。因此,今年整个行业在承保方面更加谨慎。

尽管买卖双方的诉求常常存在差异,但像新能源车险行业供求双方如此激烈对立的情况却并不常见。这种现象的表面原因看似是与传统车险的比较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深入探究则表明,新能源汽车自身的设计、维修以及整个行业生态方面的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与传统车险领域的改革不同,新能源车险面临的问题很难单靠保险监管和行业内部力量解决,而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各相关方在行业生态中通力合作,共同探索创新,推动更好的保险体验、更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更可持续的车险经营模式。

在最近的调研中,记者发现全国各地不同型号

无赔付优待系数是根据被保险人连续投保年限、出险次数等确定。如果车主出过险,该系数会发生变化,第二年保费会变贵。交通违法系数根据以往交通违法情况确定,违法的严重程度和次数也会影响车险保费。自主定价系数是由保险公司确定。

保险公司都有车险评分系统,各家公司有各自标准,涉及很多维度,包括汽车品牌、保有量、里程数、历史保单、是否本地人、历史违章、年龄、性别甚至征信等,作为自主定价的主要依据,也是签单保费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新能源车型评分普遍偏高,险企对部分车型会卡评分。如果评分超过一定值,座位险等就需要保得高一些,否则核保通不过。

一些评分高、保费大幅上涨或被拒保的车主,都是buff叠满,比如违章多、里程数高、有出险、年龄小等,系统会识别为易出事故,而上调保费。一位保险经纪人说。

保险公司觉得有太高风险,就倾向于不承保。要么报一个奇高的价格,把客户吓跑。一位有近2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保险人士告诉记者,座位险理赔少,是保险公司愿意卖的险种。车上起码五个座位,好多车平时都是一个人开。加上现在交通法规严格,不酒驾的话,小事故基本不会伤到人。

一位大型财险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没出险、没违章,今年续保的价格突然上调八九百元是很正常的。保费怎么浮动不仅受到车主和车本身的因素影响,与当地市场整体赔付率、车型赔付率、险企经营情况、份额等因素也息息相关。

一些车企存在经营不确定性,让保险公司不敢贸然承保。比如,威马倒闭了,对于威马的车主谁敢保呢?北京资深车险从业人士徐先生说。

车企倒闭,质保售后都没有了,配件就成了稀缺品。比如很多威马车主,在车辆出故障后迟迟等不到配件进行维修。很多小众车型零配件奇缺,即使有配件也价格昂贵。

有汽车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停产车型要保证10年的配件供应。但记者从多家新能源车企了解的情况来看,鲜有这样的“预案”。其实威马是主机厂,配件供应商都在呢,只是这些配件厂不再生产了。因为市场需求太少,开动生产线不划算。而一些存量市场大的车企,即使倒闭了,配件厂会继续生产相关配件,向市场供应。

对于这样的‘绝版车’,不少保险公司都不保,特别是车损险,更换配件非常棘手且费用高昂。即便承保,保费会很高。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说。

居高不下的经营成本

车主喊贵,险企自然也是听得到的。业内人士解释称,险企在新能源车险 今年有些保险公司采取更加审慎的定价和承保策略,例如对电动车的承保进行管控。但总体来看,在降低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方面,行业尚未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有保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说:“保险公司在经营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底线。”据介绍,保险公司的报价是根据其风险偏好和风险评估提供的价格标准,有时客户可能无法接受这种标准,再加上销售人员可能会建议客户咨询其他保险公司,导致保险公司被认为是在“拒保”。商业车险投保是市场行为,应该由客户和保险公司双方选择。车主在关注保险费用变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保障范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调整。

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领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巨大,吸引了许多保险公司的注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5.8%和37.9%,市场占有率将达到31.6%。这也带动了新能源车险市场需求和规模的扩大。业内人士预测,到2023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可能达到千亿元级。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增加,保费也将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新能源车险市场存在许多未知因素。除了经营数据上的压力外,保险公司还面临着流程和技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以往的承保范围之外进行探索。

业内人士指出,车险运营的基本逻辑涉及概率、损失和赔偿等方面。传统燃油车的事故概率和损失金额相对较为确定,经过大量数据验证。而对于新能源车来说,事故概率和损失金额都存在不确定性,同一级别的事故,传统车可能只需更换零部件,而新能源汽车一旦涉及电池可能就会全损报废,这将大幅提高维修成本和相应的

朱俊生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零配件精密度高,尤其是智能驾驶功能所需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组件,一旦损坏,维修成本将极高。

车车科技创始人、CEO张磊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精密度高,尤其是智能驾驶功能所依赖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部件,一旦损坏,维修成本极高。

资深业内人士李召宽曾在多家中外资保险公司任职,他表示,大多数新能源车企生产和销售规模较小,生产制造成本偏高,对下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不足,导致售后配件价格普遍较高。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指出:“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副厂件很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达,对三电和底盘的拆解更换,只要涉及到传感器、能够被车载电脑监控的部件,未经授权就会被锁死。相比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升级维修都由主机厂商牢牢控制,其他未经授权工厂很难分得一杯羹。主机厂和电池厂家对核心零部件的控制力很强。”

李召宽指出:“新能源汽车通常会选择到4S店进行维修,因此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化、低成本的第三方维修服务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售后维修成本高,这也在车险中体现为高额赔付成本。”

此外,由于难以获取车主的驾驶行为等数据,保险公司无法进行精准定价。

朱俊生认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保险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车险无法覆盖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风险因素,也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保障需求,导致保险条款、费率与风险特征不匹配。

张磊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数据和条款积累时间相对较短,这导致定价策略存在差异和误区,难以准确评估风险。此外,新能源汽车的营运车辆较多,这也对保险定价和风险评估造成影响。”

需生态协同改变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时间积累和综合应对,需要各相关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