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与网易传媒联合主办的“乘势而上”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论坛暨第十二届汽车与环境系列论坛在京举行。会议就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讨。

师建华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和国内的地位逐年提高。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向标”;从国内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品质和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关键核心技术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技术多元化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多个可能。“随着混动技术的变现,系统效率持续优化。其中,量产混动发动机热效率普遍大于43%,新一代发动机热效率有望接近47%。”师建华说,当前混动技术已成为车企关注和创新的重点,平台化产品投放加速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新动能,预计2024年插混(含增程)将贡献1/3的新能源汽车销量。

“今年特别要警惕汽车产业的‘拼多多化’,将产品做到极致的性价比,但是它牺牲的是多样性。”盖世汽车CEO周晓莺表示,其实对我们整个行业、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让多样性在这个行业里得到更好地发挥。在她看来,中国汽车产业不应该只追求“发展快”,更应该追求“更可持续的、健康的、良性的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分别从政策、产业竞争、消费者角度进行了分析,预计未来3至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会较快发展,渗透率也会继续提高。从政策端来看,目前国家提供了一些税费方面政策优惠。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更明确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倡导的大趋势。从市场端来看,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将较油车进一步提升。其中,就价格力而言,插混价格已经低于油混,跟油车同价或略低于油车。关键在于,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具有继续降价的能力,而且电动汽车的价格降幅比油车要快。从产品力和消费者偏好来看,电动汽车产品性能进步程度比油车要快,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越来越丰富,而主动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和消费者使用便利化角度来讲,燃油车和电动车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并存,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共融关系,毕竟新能源汽车与油车各有自己客户群,都有很大市场空间。”徐长明指出,2023年有发动机的新能源汽车(即插混和增程)内需增长速度和渗透率增幅明显高于纯电,未来几年内,这个趋势大概率会得到延续,“并且插混和增程不是短期过渡,而是较长时期与纯电并存”。

针对欧美汽车电动化步伐放缓、中国汽车电动化加速进入价格战淘汰赛等热点问题,徐向阳教授认为,混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必须长期共存、战略互补,因此发动机技术需持续创新。

张晓宇副总裁则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首次超过 50%,插混和增程有望成为近几年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量来源,但长期来看,纯电仍将占据主体地位,随着成本下降、充电桩和快充技术的发展,纯电替代混动车型的进程也将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