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风潮可能从乘用车市场吹向商用车市场。2024年,吉利汽车、潍柴动力、上汽通用五菱等多家公司开始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积极行动,宣布加大新能源物流投入、研发轻卡,或推出新能源商用车。

新亚科技的首席技术官许同盟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是由新的机遇所驱动。他指出:“当前,由于驾驶员短缺、交通运输企业追求降本增效、排放法规升级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我国商用车行业正处于新能源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新能源乘用车所积累的技术和产业链资源也有望为新能源商用车提供支持,预计商用车向新能源化转型的速度将加快。”

商用车市场迎来新能源转型

商用车包括货车、专用车、工程车辆等用于运输人员和货物的汽车,相较于乘用车,商用车的规模更大,对载货能力要求更高。过去,商用车的新能源化并不被广泛讨论,但到了2024年,情况开始有所改变。

今年2月,上汽通用五菱推出了首款新能源商用车五菱扬光,旨在满足商用车用户对大空间、高承载能力和长途快充等货运需求;2月底,大象汽车 在“双碳”目标下,商用车行业的碳排放压力相较乘用车更大,因此,下游应用端也有动力进行新能源替代。

这也受益于新能源技术的迭代和积累。据中研网行业研究报告,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动商用车的续航里程大大增加,充电设施的建设也更加完善,降低了使用成本和使用难度,使得新能源商用车的性能和使用便利性得到提升,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传统燃油汽车。许同盟表示:“我们预测2025年至2026年,新能源轻卡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应用爆发。”

以冷链物流为切入口

机会窗口的出现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希望。除二级市场外,造车新势力企业在一级市场上的表现也颇为热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已有远程、DeepWay、新亚科技等多家企业入局,并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乏软银中国、启明创投、联想创投等明星资本。

许同盟认为,随着入局者增多,在行业早期阶段就找到自身商业模式并快速建立品牌“护城河”很重要。

“新亚科技找到的切入口是冷链物流这一应用场景。 许同盟表示,根据公司的市场调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严格温控、快速高效的冷链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的燃油车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受限于整车的设计思路,传统燃油车无法实现分区温控,也无法在运输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针对这一痛点,新亚科技已经研发出了新能源冷链车S1。在3月初的新亚科技全球供应商大会上,记者看到了这款冷链车。外观上,它与厢式货车相似;而驾驶舱非常智能,只有一个方向盘和一块智能平板。许同盟介绍说:“我们基于英伟达和地平线的大算力SOC(系统级芯片)设计了商用车域控制器产品,可以覆盖L2级辅助驾驶,未来可满足L3/L4级自动驾驶控制需求。”该车搭载了106kWh的电池组,可以提供300km的行驶里程。充电方面,0至80%的快速充电仅需40分钟,也可在5分钟内完成快速电池更换。新亚科 物流运输车只能在夜间配货,而新能源车则不受此限制,车队的运营成本也有望降低。分区温控后,鲜肉和蔬果的保鲜时间和质量也有了提高。记者从新亚科技方面了解到,目前该车来自全球的初步意向订单累计超过3万台。许同盟表示,冷链是一个应用场景,但不是唯一的应用场景。他说:“我们最初设计的这款车是根据欧洲标准,其底盘同样是自主开发。基于全新的自主研发的底盘,不仅能够压缩后续新品迭代的时间和成本,更可以进行多种车型的自由变换,如城市专用车、垃圾清运车、洒水车等,以适应多变的场景。”许同盟还对记者透露,在加速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出海已在企业的日程表上。中东、东南亚、欧美等市场都是新亚科技的目标市场,目前,新亚科技已在中东、韩国等地布局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国具备全球最有优势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新亚科技的定位就是利用中国供应链端的优势,面向全球市场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