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营报》的报道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同时强调要“巩固和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以及“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品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市场对如何解决消费者面临的充电和换电难题也格外关注。采访中得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钱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建议。

钱锋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居全球首位,但目前存在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足、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换电设施缺乏统一兼容性等问题。”他建议完善全国充电网络规划,推动充电站和相关电池标准化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市场产业链的建设。

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充电和换电问题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困扰。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钱锋表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041万辆。”他指出,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服务网络,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必须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步伐。

钱锋指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存在不足的问题。到2023年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到了859.6万台,同比增长65%。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总量约为38.1亿度,同比增长了78.1%。

钱锋表示:“充电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充电桩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10%,这表明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限制。”他同时指出,截至2023年,全国仅有3567座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主要是为特定企业配套。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农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除此之外,钱锋还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除了公共充电桩数量与新能源汽车拥有量之比不理想外,他还指出,目前高速公路沿线公共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国庆假期个别服务区充电站的时间利用率高达63.8%。

此外,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备受关注,受到许多车企和用户的关注,但也面临着换电设施无法统一兼容的难题。

钱锋认为,包括《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内的政策文件已经释放出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认可信号。

钱锋指出,目前的换电站主要由企业根据其自身标准建设,这导致无法实现多品牌统一标准或兼容,进而使得换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效率低下,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电力规划配套的集约利用。

优化全国充换电网络规划

那么,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的步伐,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钱锋提出建议,应根据汽车流量大数据和各地土地资源等情况,统筹规划充换电站的布点,实现土地和电力等相关资源的集约利用。例如,在不同城市之间,应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扩展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充换电基础设施覆盖。

钱锋认为,“在城市群中,应重点加密建设充电网络,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数据交换共享功能;在各城市内部,推动充电网络从中心城区向城区边缘延伸,从优先发展区域向其他区域扩展,建设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此外,还需要推动农村地区与城市、城际充电网络的融合发展,打造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

在优化充换电网络规划的同时,标准化充换电站及配套电池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钱锋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进行充换电模式前期研究,并制定充换电站建设标准。 在充换电站布点规划完成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充换电站建设领域,加快充换电建设速度的同时,确保充换电站建设质量,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钱锋的说法,相关行业协会将牵头市场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主机厂和第三方协作,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实现电池及接口的标准化。他提出建立充换电服务互认互联体系,以实现不同技术、标准、厂商之间的标准化开发和应用。

钱锋认为,需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市场产业链建设。他表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充换电站设计和技术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融资业务提供商、咨询支持服务商等一系列企业或机构构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市场产业链。

他建议通过专项补贴、电费优惠等支持政策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建立。同时,通过产业链技术优势和合理的充换电站布点规划,协助一部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

资讯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