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新能源车险涨价的现象引发关注。有车主吐槽称,“新能源车价虽然降了,却被保险割了‘韭菜’”。保险公司也因新能源汽车赔付率过高而叫苦不迭。

新能源汽车保费多高于燃油车甚至不断上涨,险企承保新能源汽车面临成本增加、业务亏损等难题。这样的“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两难现象存在已久。

当前,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突出作用。合理的保费机制关系到存量车主的权益,也事关更多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这个难题是时候加速破解了。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复杂。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和技术更加复杂,维修和保养的成本与难度更大。

诸如电池故障、充电故障、自燃责任等风险频繁发生,也提高了车辆发生保险索赔的可能性。

另外,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保有率仅约为6%,相关维修、定损等环节的成本,尚未达到传统燃油车规模化效益。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事物,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因此,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提高保费标准来尽量维持收益。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符合基本市场规律,保险公司的做法也无可非议。但高昂的保费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显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产业发展,可谓一个明显的消费“痛点”。而在现实中,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保费,确实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举例来说,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可以打破驾驶行为数据的壁垒,为保险公司创新和完善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为更准确定价的保费提供支持。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天然拥有丰富的驾驶行为数据。通过政策层面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可以使保险费用与风险特征更精确地匹配。

另外,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也可以在车险制度上鼓励更多创新。

首先,从承保主体角度看,近年来国内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开始涉足保险业务,成立了自己的保险经纪或代理公司。由于这些车企拥有数据和技术等多重优势,承保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保费水平。为此,政策可以提供更明确的激励和规范。

其次,从承保标准角度看,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可以放开车险自主定价系数,采用基于使用量确定保费的UBI方式,实现对不同性质车辆的个性化定价,帮助保险公司控制整体赔付率。

另外,从源头上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和保养成本,也是合理控制保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车企加强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方面,应重点关注车辆的可维修性和易维修性,以降低新能源车辆的零整比,为合理控制保费腾出更多空间。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在当前阶段,应鼓励大型险企承担更多责任和担当,以长远眼光来评估承保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和收益。

今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应愿保尽保,并强调大型财险公司发挥行业领军作用。

实际上,“车主喊贵、险企叫亏”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相关技术日益成熟、零配件供应和维修市场更加充分规范,以及新的保费计算模式建立,这一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从车企到险企,从制造到维修环节,从市场主体到政府部门,通过一些针对性举措,可以加速这一进程。优化新能源汽车保费,将其使用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将为消费者、新能源汽车和保险行业带来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