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动化“踩刹车”迹象明显。近日,奔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不再以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为目标;更早时间,奥迪决定将重点放在更多燃油车和插混车型上,以提升长期运营回报率。在欧洲之外,福特、通用等美国车企也推迟或者减少了对电动化的投入。
面对欧美车企集体“逆电动化”,国内有人开始质疑:全面电动化转型究竟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被忽悠了,走上了电动化的“羊肠小道”,而人家坚持走燃油车的“阳关大道”?中国车企会不会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在网上带节奏,称“电动化是西方设下的陷阱”。
事实并非如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综合考虑石油安全、治理大气污染、产业升级实施的重大战略选择。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我们抓住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前瞻性地切入新能源汽车新赛道,找到了让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新契机,实现了绿色转型发展。当前,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还是电动化技术,以及产业链完整度,我国都实现了全球领先。这是燃油车时代不可能想也不可能有的超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
不可否认,眼下电动车还存在着续航里程和补能焦虑。但也要看到,这条新赛道上,各方技术研发投入在不断加大,产品迭代速度在不断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电动车的个人用车体验也在不断提升。假以时日,电动车用车体验超越燃油车并非没有可能。
这是因为电动车既具有比燃油车更快的响应速度,也具有更适合智能化的电能供应。车载电能系统能够支撑更多的智能化功能运行,加速自动驾驶的实现。反过来,智能化又能让电动化走得更远。
欧美电动化“踩刹车”,不是不认可这一变革趋势,而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从企业经营层面来看,除特斯拉外,目前欧美车企上市的车型大都为油改电产品,价格也比燃油车高不少,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实属正常。
相反,由于欧美燃油车市场很好,去年这些车企赚得盆满钵满。在必须对股东收益负责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推迟电动化时间,以减少短期还难以取得回报的电动化投资,维护“利润奶牛”燃油车的销售,也没什么不妥。
关键在于,是重视眼前的利益,还是更关注未来的发展。
当然,欧美政府的政策摇摆也对电动化进程产生了影响。有趣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本也有各自的电动化规划。后来他们意识到与中国相比,进展较慢,于是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计划。然而,中国市场上看似容易的事情,在欧美却并不那么简单。几年后,欧美政府发现实施新计划的困难重重,于是根据实际情况放缓了步伐。例如,美国政府降低了汽车产品电动化转型的比例,欧洲则修改了全面禁止内燃机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不同。我们拥有新型的全国一盘棋的体制,政府协调能力强,产业转型进展迅速,而他们受制于政党之争,经常互相阻挠,因此“急也没有用”;另一方面是面临的压力不同。
我国汽车业面临着来自能源、环保和产业升级等多重压力,紧迫感更加强烈,而相比之下,欧美只面对碳排放压力,显得相对从容一些。
有人担心:按照这种发展趋势,难道中国将会变成电动车的“孤岛”吗?其实未必如此。这是因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可以容纳多条技术发展路径的竞争,为不同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让真正具备竞争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产品和企业能够快速成长。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依托国内庞大市场规模获得低成本优势,更好地进军国际市场。
汽车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行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出现技术和产品差异,关税、碳排放许可证、歧视性补贴等贸易壁垒的作用其实有限。日美贸易战结束后,美国市场上的日系车销量并未受到影响,无非是通过在当地建厂来实现本土化生产。毕竟,没有什么能阻止消费者追求优质产品的步伐。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巩固和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同时加快海外本土化布局,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