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是否会彻底改变一切?每逢春节,高速公路上总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热点,有限的充电桩导致车主们难以及时充电,这一问题每年都会成为热门话题。调查显示,购买新能源汽车时,车主们最担心的是续航里程。可以说,充电设施问题贯穿了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生命周期。

如果说整车领域的竞争是“你死我活”,那么在充电领域的竞争则是“抱团取暖”。这一次,汽车制造商的对手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滞后的充电基础设施。

01 充电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挑战

最近,比亚迪旗下的王朝网和海洋网推出了价格战,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一个关键词是“电比油低”,这是比亚迪的宣传口号。此前,无论是混动还是纯电动汽车,价格都要高于同级别的燃油车。

比亚迪宣布降价后,长安、吉利、甚至丰田、日产等车企也纷纷跟进。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更暗示着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野蛮生长的阶段。

此时,行业不仅需要新产品和新技术,还需要提供更完善的使用体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完善的充电体验至关重要。在比亚迪发起价格战之前,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单次续航其实与燃油车相差无几。例如,现在燃油车的油箱容量通常为50升左右,按照较低的油耗(5升/100公里)计算,加满油可以行驶约500公里。而当前主流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与燃油车相比,目前新能源汽车只有两个明显且尚未解决的劣势。

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一是二手车折价过高,另一个是充电过程繁琐,导致许多车主购买混合动力车后仍选择继续使用传统燃油车。可以说,充电问题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一大难题。

车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即自建充电设施。

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换电模式,选择这种模式的车企相对较少,蔚来是其中坚持发展换电技术的代表(同时也在建设充电桩)。截至今年3月19日,蔚来已建设了2390座换电站,规模位居国内首位,预计今年还将新建1000座换电站。

第二种是自建充电站,包括随车赠送的私人充电桩和车企自建的充电站。

以小鹏汽车为例,他们采取了这种模式。截至2023年8月31日,小鹏汽车在全国已累计建成超过2200座适用于车主免费使用的充电站,以及超过1000个小鹏自营充电站(包括233座S4超快充站)。小鹏汽车的超快充网络已覆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特斯拉也在积极自建充电站,在全球建设了超过50000个充电桩。

这两种模式都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

例如,在换电模式下,蔚来已经推出了三代换电站,最新一代换电站的单次换电时间已经缩短至5分钟内,预计第四代换电站的速度将再次提升22%。

除了车企自建充电设施,市场上还有第三方充电运营商,他们建设了更多的充电桩,由于是第三方运营,覆盖的车型范围也更广泛。

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前五名分别是:特来电(运营52.3万台)、星星充电(运营45.1万台)、云快充(运营44.8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和小桔充电(运营15.8万台),前十五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2%。

尽管参与充电设施建设的企业有很多,模式也不少,但归根结底,它们的充电方式并不多,只有两种,那就是换电和快充。

这几种模式一共提供了多少充电设施呢?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全年增量为338.6万台,桩车增量比为1:2.8。

这些数据表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能够跟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步伐。

02 为什么充电速度“如此缓慢”?

既然市场上存在如此多的充电设施,为什么春节期间高速公路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的“痛点”?

前文提到的三种充电模式实质上分为资产型和资源型两种模式。车企和运营商自建充电桩属于资产型模式,它们需要在场地和充电设施上进行大量资金投入。

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原因就隐藏在这两种模式中。

首先,充电设施分布不均是充电体验不佳的主要原因,这涉及到公共和私人充电桩的建设问题。

以2023年为例,在新增的充电桩中,私人充电桩的规模远远大于公共充电桩,前者约为后者的2.6倍。而私人充电桩是随车辆配套建设的,也就是说,新增充电桩的比例虽然已经接近1:1,但其中有超过70%是私人充电桩,不对外开放。

地域上的分布也不均衡,一二线城市里可建设充电站的场地已基本完成覆盖,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的市场却缺口甚大。如果是春节,高速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汽车,充电设施供需失衡体现得更明显,体验自然不佳。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能看到充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运营商、车企之间的关系应是协同、合作。

由于运营商们本身就属于第三方,自带共享属性,此时车企的态度和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目前来看,车企们对此也持开放态度。比如,特斯拉在去年4月宣布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试点开放充电站。首批试点开放的充电站包含10座超级充电站、120座目的地充电站,支持的车型甚至包括威马EX5。

在特斯拉之前,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已经向第三方品牌开放了充电网络。以蔚来为例,它的公共充电桩已服务了110+品牌,其中使用较多的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在换电方面,蔚来也在和其他车企、运营商合作。近一年来,蔚来的换电模式,在对外合作上进展神速,在车企中,蔚来已经和长安、吉利、奇瑞、江淮达成了合作。最新的进展是,南网储能科技与蔚来能源投资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将选择合适的场所共同投资建设换电站。

03 技术进步会改变一切吗?

除了在资源上开放合作,业内还在加码技术。

由于换电模式前期投入较大,除了蔚来,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快充,这其中又分为大电流和高电压两条路线,多数车企选择了高电压路线,这方面的进展是800V高压已经在去年开始普及,包括小鹏G9、极狐阿尔法 S HI版、新款极氪001。宁德时代、蜂巢能源都推出了支持800V高压的动力电池。

800V高压平台,是快充技术路线的热点方向。最早使用800V高压平台的是纯电版保时捷Tayca(2019年),在800V高压平台的加持下,Taycan仅用22.5分钟,就能把93.4kWh的电池从5%充到80%。同样是2019年,比亚迪也推出了使用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但市场上密集讨论800V高压的时间点却是五年后的2023年。

800V高压平台的研发难度较大,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是半全域800V,也就是在某些零部件上升级,让其支持800V高压,而真正的全域800V 高压比较少。

此外,就算车企给了 800V高压平台,但支持800V高压的充电设备不够,消费者很少有机会使用800V高压,自然不会了解它的优点,800V高压平台就难以吸引消费者,形成了一个怪圈。

针对快充设施数量不够的问题,车企也在发力。除了继续建设充电桩外,华为华为还推出了使用范围更广的全液冷超充,它适用于200-1000V,能匹配所有车型。

华为全液冷超充的充电功率能达到600kW,如果全程都保持这个功率,那意味着一小时可以充满600度电池,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电池容量也就100度左右。余承东表示,到2024年底,华为600kW全液冷超级快充将部署超过1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