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家整车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着重聚焦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的发展;加大下一代动力电池体系,智能驾驶系统等研发力度和投入强度;鼓励支持央企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密集发声,释放出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号,相关布局重点浮出水面。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汽车央企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伴随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三家中央汽车企业向新能源转型升级也按下“加速键”。按照计划,2024年,一汽集团、长安汽车新能源车销量目标分别为50万辆、75万辆;东风集团提出2024年实现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车型100%电动化,2025年力争实现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大宗消费热点、外商投资重点、外贸出口亮点。近两年,三家中央汽车企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2023年完成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近360亿元,投资比重超过60%,发布了18款自主新能源汽车车型。

今年前两个月,中央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22.1万辆,同比增长114.5%,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较2023年年底提升5.4个百分点。然而,与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总体而言,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步伐尚显缓慢,成果尚不够显著。在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前瞻性、引领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亟需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努力迎头赶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最近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表示,必须正视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增加资源投入,加快转型步伐,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倍增行动计划。通过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进行高质量的投资并购和专业整合,加速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随着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政策的放松势在必行。最受关注的是考核“指挥棒”的变化。国务院国资委此前提出,2024年将持续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制度。

对于承担较多功能使命类任务的企业,可以考虑制定专项考核方案。

据记者了解,最近国务院国资委相关司局就央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召开会议,讨论部署工作,目前正在制定针对三家整车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专项考核方案。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透露的信息,这些考核方案将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战略投入期的经营性亏损,重点评估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前景。

同时,针对激励不足、活力不足等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强调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正向激励措施。他们还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职业经理人、经理层任期制度和契约化等市场化手段,明确责任与权利,鼓励企业与核心员工共同承担风险、分享利益,有序推进员工持股计划,强调长期利益的共同体。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这三家央企来说意义重大,解决了它们投资犹豫、缺乏动力等问题,将推动企业在战略、布局、创新、产品、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实现积极变革。

记者留意到,当前相关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或者制定计划。根据去年提出的“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东风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500亿元,到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6%,进一步掌握自动驾驶、线控底盘、下一代动力技术和电子架构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资源。此外,计划在2024年和2025年推出14款自主新能源乘用车车型和10款新能源商用车基础车型。在合资业务方面,东风集团将推出启辰等合资自主品牌,并将神龙公司纳入东风自主新能源发展战略。在改革方面,东风集团将加大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力度,实施“一企一策”中长期激励政策,并优化车型项目的激励机制。

另一家汽车制造商长安汽车提出加速调整产能结构的计划,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整车产能将达到120万辆/年,到2030年将增至240万辆/年。未来五年,长安汽车将陆续推出30款新能源汽车,涵盖SUV、轿车、跨界多功能车等多种形态。同时,公司还计划加速新能源产业链布局,考虑在液态电芯、控制器等领域进行合资或者参股等形式的合作。(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