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1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业务总裁刘大伟受邀参加“建设面向未来的车能融合产业新生态”分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加快建设以全液冷超充为代表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主题演讲。
刘大伟,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业务总裁,发表了主题演讲。
高质量充电设备,以全液冷超充为代表,具备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最近,国家强调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经济向“新”力。刘大伟表示,高质量充电设备,特别是以全液冷超充为代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三大特性,是当代的新质生产力:
高科技:采用全液冷、全模块化设计、直流母线叠光叠储、功率池化等创新架构与技术;
高效能:系统效率最高达95.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高质量:全液冷超快一体系统使用寿命长达15年,故障率低,实现“免维护”。
当前,充电问题仍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如充电不便利、换电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等。刘大伟认为,建立以全液冷超快充为代表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是加速汽车电动化快速发展的关键路径,可以有效解决用户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时的充电问题顾虑,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多方加速推动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刘大伟提出,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需要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零部件企业、车企、桩企、运营商、电网和政府,共同加速推动。
零部件企业正在加速底层技术开发并降低成本。
高压超快充产业链技术已经成熟,第三代半导体以碳化硅为代表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零部件企业可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零部件性能一致性,持续降低商用成本。
车企正在加速规划大功率超快充车型:预计到2025年,市场上将有超过150款高压超快充车型。高压超快充车型市场空间持续扩大,车企正加速规划大功率超快充车型,“无超充不电动”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目前,A级车已经具备向超快充演进的时机,在超充网络普遍部署的前提下,能够保证400公里的续航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同时实现“一秒一公里”超快充体验和“度电十公里”的高能效体验,大大提升A级车的性价比,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进程。
充电桩企业正在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桩企应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满足用户需求。
传统的一体桩和风冷桩存在明显不足,如使用寿命短、失效率高、维护成本高、电力利用率低且难以升级。未来充电设备将从一体桩向功率池化发展,架构也会从风冷转变为全液冷。
运营商需要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注重价值创造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充电基础设施是生产工具,充电量取决于“电力利用率和时间利用率”,充电度电成本“C-LCOE”是评估充电场站投资回报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引导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电网公司应加速配网需求改造,共同建设电网友好型的充电基础设施。随着新能源比例增加,电力系统发电端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将增加;而用电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充电需求波动和充电站临时电力扩容需求将加剧电网供需平衡的挑战。因此,优先考虑具备光储直柔等电网友好技术的充电站进行供配电。
政府应加速统一规划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的原则,加快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从无序充电走向规划布局,实现电力友好的集约有序充电,提升城市管理安全性。
“一秒一公里”、“一杯咖啡,满电出发”已成为超快充的代名词,携手共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
2023年4月,华为推出大功率全液冷超快充一体化产品,超充主机功率达到720kW。通过“功率池化和功率柔性智能分配技术”,支持超充/快充的灵活配置。单枪最大充电电流可达600A,用户可以体验到“一秒一公里”、“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充电体验。充电范围支持200-1000V,兼容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车型,同时支持未来相关车网融合等创新技术的持续演进。
目前,华为数字能源正在推动政府、运营商、车企以及合作伙伴,在深圳、北京、重庆等50多个城市,加快构建“城市一张网”。在20多条高速公路上,他们正在建设高质量充电网络和光储充零碳服务区。
展望未来,华为数字能源将继续进行技术创新,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推动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到2024年,华为数字能源将与车企、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同部署超过10万个充电桩,为用户打造广覆盖、极致体验的超充网络,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