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城市正逐渐成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新型“汽车城市”。
2023年,各地新能源汽车产量陆续公布,深圳首次登上全国第一的宝座,上海、西安分列二三位。
因此,最近三年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已经易手,分别是2021年的西安和2022年的上海。
除了这三个城市之外,合肥、长沙、广州、重庆、柳州等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有显著表现。根据各地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态势,未来几年,更多城市有望加入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百万辆的行列,成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新型“汽车城市”。
三座城市各有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深圳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优势。从供给方面来看,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构建了以比亚迪为主导的“三电”“三智”产业链和充电桩等配套产业。目前,深圳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以及比亚迪在坪山区和深汕合作区规模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从需求方面来看,深圳是最早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动电动化的城市,不仅实现了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全面电动化,乘用车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也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67.9%。 韦福雷指出,尽管深圳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汽车产业基础薄弱,整车企业比亚迪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该市在初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时面临的挑战之一。
谈到上海,韦福雷分析称,该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依托特斯拉超级工厂和上汽等整车企业的贡献,同时聚集了博世、大陆等上千家零部件企业,背靠长三角的完备汽车产业生态系统,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上海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韦福雷表示:“上海的汽车整车龙头企业主要由外资和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应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在韦福雷看来,西安已经形成了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和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拥有比亚迪、吉利等整车龙头企业。不足之处在于创新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超过了900万辆,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超过60%。随着这一发展,国内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一些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外,像合肥、长沙、广州、重庆、柳州等城市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崭露头角,正在努力迎头赶上这些领先者。合肥市是这些迎头赶上者中的佼佼者。该市拥有江淮汽车、大众安徽、蔚来、比亚迪、长安等6家整车生产基地,聚集了500多家相关企业,到2023年,汽车总产量将达到1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74万辆,距离排名第三的西安仅有24万辆左右的差距。合肥市明确提出了要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愿景,并力争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
近年来,长沙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到2023年,长沙市整车产量达到了88.35万辆,同比增长了10.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韦福雷指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是各城市竞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合肥(比亚迪、蔚来等)、长沙(比亚迪)、广州(广汽埃安、小鹏)、重庆(长安、赛力斯问界)、常州(比亚迪、理想,动力电池产业链)等城市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争夺“汽车城市”地位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简单的产量竞赛,而是各城市在产业链布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
汽车产业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首选,其中一个明显体现是多个地方提出了建设“汽车城市”的目标。“汽车城市”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一般指汽车工业发达的城市,如美国底特律、日本丰田、德国斯图加特、意大利都灵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至少有25个城市将汽车相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中大多数明确提出了打造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汽车城市”的目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各大整车企业的产销数据测算,目前国内汽车年产量(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30万辆以上的城市至少有15个,排名依次为:广州、上海、长春、重庆、柳州、武汉、青岛、西安、北京、深圳、长沙、成都、合肥、南京和常州。
随着传统燃油车市场基本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上述15个城市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和行动计划。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各地相关文件发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产能)目标前八名的城市依次为:合肥产能超过300万辆,柳州产销量超过300万辆,深圳产量超过200万辆,广州产能超过200万辆,西安产量超过150万辆,上海产量超过120万辆(已提前实现),重庆产量达到100万辆,成都产量达到1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