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加快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整体质量不断提升。预计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将达到950万辆,增长了35%;锂电池产量增长了25%,光伏电池产量增长了54%。
在出口产品方面,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额达到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
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过120万辆,增长了77.6%,稳居全球第一,并带动新车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3年的工作成果,指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在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重点时,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领先优势,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汽车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冯兴亚
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 然而,由于涉及到乘用车换电市场的各方主体众多,他们的利益诉求难以自发达成一致,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体系,这导致乘用车市场的换电模式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车企只能各自为政,面临着不仅高昂的换电站建设和运营成本,还可能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有人希望逐步统一换电标准,实现共享换电。
北青报:如何实现换电标准的统一?
冯兴亚: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换电标准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工作。
一方面,应组织乘用车换电市场的各主体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促进相关标准的共同研发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奖励和配套政策,鼓励乘用车市场的各主体积极参与换电标准化工作。
通过各方的
另一个问题涉及充电。在一、二线城市,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设正在迅速推进,但在县乡一级地区,涉及到电网、电量、场地以及经营充电桩盈利等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北青报:针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丁波:关于经销商网络和服务体系的下沉,一方面主机厂需要采用创新的模式和灵活的机制,建立更贴近用户的销售和服务体系。同时,政府在网络发展布局阶段应该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到农村地区,搭建完善的服务网络。在充电桩布局方面,需要政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电网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并在充电站布局的初期阶段给予政策支持。
文/本报记者 梁婷
全国人大代表刘懿艳
智能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党委 为了培养智能车时代所需的技术人才,需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车辆工程学科向一级交叉学科的升级,加快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践安排和师资建设方面,应邀请产业界和学界专家进行交流、参与和合作,加强产业实践与高校教学的结合,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高校针对智能车领域的产业痛点和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合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针对顶尖人才,可以出台系统的政策组合,以更大诚意释放招聘人才的信号,从待遇、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加大力度,加快吸引海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专业人才回国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落地;对校园人才,加快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